算清经济账 留住生态美
——南漳县绿水青山的“循环经济学”
春日里的清凉河国家湿地公园,波光潋滟处,数百只野生鸳鸯正舒展着绚丽的繁殖羽。岸边,摄影爱好者屏息凝神,用镜头记录着这灵动的生态美景。
摄影爱好者丁韩的镜头里,记录着这群“生态考官”的变迁:“十年前,这里还鲜见鸳鸯的身影。如今,它们不仅来此越冬,更选择在此繁衍生息,种群数量已突破500只。”
近年来,南漳县先后荣获“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”“中国天然氧吧”“中国鸳鸯之乡”等国家级生态荣誉。这些沉甸甸的称号背后,是当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依托“八山半水分半田”的自然禀赋,南漳县创新实施“山水林田湖草”系统治理工程。最新数据显示,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%,清凉河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,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五年保持100%,通过建立在线监测、突击检查等立体化监管体系,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稳定在90%以上。“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”的生态美景已成为常态。
城南湿地公园的晨练队伍中,退休教师赵春华感慨万千:“昔日的‘龙须沟’变身‘城市绿肺’,每天呼吸都带着甜味。”这样的蝶变得益于全县“生态细胞工程”——投资6.74亿元,实施“两沟一渠”黑臭水体治理项目;新建雨污管网11.7公里,地下“静脉”畅通无阻;打造108个美丽乡村,建成18座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,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%。
4月9日,走进龙佰襄阳钛业有限公司的工厂,70公里长的全封闭管道系统构成了高效环保的生产网络。“这种全面的封闭生产模式,节约了物料搬运成本,在防止工业物料对环境造成污染、保障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。”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杰介绍,企业通过引入“闪干余热回收”技术,使每吨钛白粉的天然气消耗降低20%。自主研发的“废酸双效浓缩回收利用”技术,推动了行业绿色转型。
“我们坚持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。”南漳县副县长郑昌俊表示,通过培育7条绿色产业链,南漳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12%。这份生动的“南漳答卷”,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。